陈桐生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13.04
孔子告诉他,大禹治水时,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会稽山议事,防风氏迟到,大禹下令杀死他,他的骨节特别长,相当于当时车厢的长度。
使者又问孔子:“防风氏是哪个部落的首领?”
孔子说,他是“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使者又问:“人的身高极限是多少?”
孔子回答说,最矮的是僬侥氏,身高只有三尺,最高的是他的十倍,也就是身高三十尺。
使者不禁慨叹,孔子真是圣人啊!
显然,使者慨叹说孔子是圣人的原因,是孔子知识十分广博,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因此,这里“圣人”的意思就是与字形相切合的本义。
同样,《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判断孔子为“圣者”的根据是孔子“多能”,也就是懂得多,会得多。
在“执竿入城”这则笑话中,那位自作聪明的老人说“吾非圣人,但所见多耳”,也是把见多识广与“圣人”相联系。这说明当时“圣”的主要内涵和判断标准是“知识广博,无所不通”。
在此基础上,“圣”又引申有“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的意义,如“画圣”“棋圣”“诗圣”等。
(本文来源于张素凤、宋春淑、娜红《字里中国》,中华书局2017.03)
专栏
敬德夜话
供稿 | 子 瑛
责编 | 子 瑛
HDJDS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