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的昭陵六骏,其中飒露紫、拳毛䯄为复制品时代唐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入录2013年7月31日
身穿马具的飒露紫,其左为丘行恭,摄于1920年,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學与人类博物馆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05厘米、高170厘米,厚30厘米、重约2.5吨。“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其弟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1]
飒露紫、拳毛騧流入海外[编辑]
盜賣飒露紫、拳毛騧的卢芹斋(C .T. Loo),他將此二尊雕塑以12萬5千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賓大的博物館
这组石刻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国重大战役中的所乘战马的英姿。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于1918年被卢芹斋盗卖到美国,后为实业家埃爾德里奇·R·約翰遜(英语:Eldridge R. Johnson)购得,并捐献给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罗振玉在其著作《石交录》中记载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将昭陵六骏运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体重大不便,先将飒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运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
产地来源[编辑]
昭陵六駿(圖中瑞典語Zhaolings sex hästar)原本的陪葬位置
李渊早在太原起兵时,就竭尽全力搜集良马以装备军骑,并不得不称臣于突厥以求“胡马”。始毕可汗为此派人送马2000匹到太原供李渊选择,这才为李渊进军长安奠定了物质基础。[2][3]此后,在征服北方群雄的一系列战役中,唐朝特别注重骑兵攻击战术和不断补充马匹需求的重要性,依赖大批战马流动作战。据考证,初唐获取马匹主要有四条渠道;一是外域贡马,从618年到630年,东突厥始毕可汗、頡利可汗和西突厥统叶护等多次遣使赠送或贡献过数百匹突厥名马,西突厥控制下的西域诸国,如康国、安国、疏勒、龟兹、焉耆等也分别遣使贡献过西域良马;二是俘获战马,如621年,唐军在灵州攻击突厥,一次缴获战马一千余匹。625年,突厥入寇幽州被唐军击溃,俘获战马五千匹。630年,李靖击败突厥,获取驼马数十万计;三是互市买马[4],此时,唐朝还专门派官员在边境关口与突厥进行过“印马”互市;四是隋宫厩马,隋朝曾多次接受过突厥等外域贡献的名马,如584年,突厥一次赠马千匹。592年,贡马万匹。607年,献马三千匹。有许多骏马被充实到马厩,所以隋宫御马被唐朝接收后,成为军事将领的坐骑。[2]
马种[编辑]
蒙古马
从六骏石刻上观察,至少可以断定什伐赤、拳毛騧、白蹄乌属蒙古草原马系,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则属中亚、西亚马系。什伐赤头大个接,耐力极强,并有突厥三花剪法的鬃毛,体质结构是明显的草原马型;拳毛騧体型是头大鼻高,身材不高,蹄大快程,属于蒙古骏马种(普氏野马)系;白蹄乌是颈硕鼻高,四肢不长,筋骨强健,与蒙古草原马相似;而特勒骠形象健壮,长腿小腹,属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中亚马系;飒露紫外观高大魁伟,头小臀肥,腿骨劲挺,属于古代里海地区亚利安马种;青骓马形上有着明显的阿拉伯马的双脊成份,可能是阿拉伯马系与中亚马系的杂交种马。总之,昭陵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其马具、马饰等也是突厥式的装备,这也说明了其来源地,与东、西突厥均有关系。[2]
六骏名号[编辑]
什伐赤(西安碑林博物馆藏)青骓(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特勤骠(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飒露紫(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藏)拳毛騧(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藏)白蹄乌(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自古以来良马特别是名马,都有自己的名号,从周秦汉晋时起西域骏马“汗血”、“奔霄”、“蒲梢”等非汉语译名就在中原流行。昭陵六骏的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其含义皆与外来语言有关。昭陵六骏的马名专称,应该是唐人与突厥以及外域长期交往中所熟悉和使用的。而唐太宗以突厥语或突厥官名来命名自己的心爱坐骑,就是以突厥赞颂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讴歌唐初自己平定天下的辉煌战绩。除了六骏外,唐太宗还曾在骨利干贡献的百匹良马中选出“十骥”,不过骨利干“十骥”的称号(即腾云白、皎雪骢、凝露白、玄光骢、决波騟、飞霞骠、发电赤、流金、翔麟紫、奔虹赤)含义非常清楚,都是汉语“腾云”、“发电”赞美骏马的形容词。[2][5]
什伐赤:虎牢之戰逐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时所乘,臀中五箭。“什伐”对音转译为“Shad”,即設,是突厥军事将领的高级官号,此官位于可汗、叶护之下,率领精锐兵马有万人左右。当时突厥汗国中号称“Shad”的领兵将军很多,大多是出身阿史那氏可汗的直系亲属。因此,“什伐赤”是用突厥官号命名的一匹坐骑。[2]李世民赞曰: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
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青骓:平窦建德时所乘,四蹄腾空,身中五箭,其中前体一箭,后体四箭。“青”,并不是古汉语中的蓝色或苍色,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为“秦”字之音写。隋唐时期中亚人和中国人都笼统地称中亚以西的“海西国”为大秦国,“青”、“秦”同音,泛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2]李世民赞曰: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
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特勒骠:白里沁黄,平宋金刚时所乘,无箭伤。特勒膘。“特勒”原为“特勤”,是突厥文“Tegin”的汉文译名,是当时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多由突厥王室子弟担任,但投降突厥的汉人也可封此官号。隋唐时期获得“特勒”的突厥人很多,是一个常见的官衔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号命名自己的坐骑,也是赞扬突厥骏马的一种习俗。[2]李世民赞曰: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
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时所乘,前胸中箭,丘敦行恭与李世民换骑,并为飒露紫拔箭,浮雕里附一武将,仿丘敦行恭拔箭。“飒露”的突厥语读音还原为“isbara”,汉译“沙钵略”或“始波罗”,乃是“勇健者”之义,常被突厥人用作领袖的荣誉性称号,曾作为突厥可汗的高贵称号多次出现在突厥碑铭中。所以飒露紫的真正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2]李世民赞曰: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
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黄皮黑嘴,身布连环旋毛。平刘黑闼时所乘,身中九箭。这匹骏马是唐朝代州刺史许洛仁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魔”,是西突厥控制下的一个小国地名,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以西和巴基斯坦最北部之间,故拳毛騧可能是一匹与“权于魔国”种马杂交的良马。[2]李世民赞曰: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
弧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所乘,无箭伤。其语意来源于突厥语“bo-ta”,义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即这匹黑马是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带有赞美的称街和高贵官号的象征意义。[2]李世民赞曰: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
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金朝画家赵霖绘《昭陵六骏图》卷,每匹马旁有金代书法家赵秉文题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昭陵六骏
注释[编辑]
^ 李举纲; 马骥. 浅说昭陵六骏原石拓本. 收藏家. 2006, (8): 26–28. CNKI SCJA200608006.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葛承雍,试破唐“昭陵六骏”来源之谜,《寻根》2000年,第2期。
^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癸巳,渊至龙门,刘文静、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匹来至。渊喜其来缓,谓文静曰:「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也。」……戊午,执阴世师、骨仪等,数以贪婪苛酷,且拒义师,俱斩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57):“趙文恪者,並州太原人也。隋末,為鷹揚府司馬。義師之舉,授右三統軍。武德二年,拜都水監,封新興郡公。时大乱之后,中州少马,遇突厥蕃市牛马,以资国用。”
^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曰十骥:其一曰腾云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白,四曰玄光骢,五曰决波騟,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金,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 《唐会要》卷七十二
查论编唐朝歷史事件初唐晋阳起兵 · 武德之治 · 唐朝开国战争 · 武德律 · 玄武門之變 · 渭水之盟 ·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 唐灭薛延陀之战盛唐天可汗 · 贞观之治 · 貞觀律 · 昭陵六骏 · 十八學士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 玄奘西行 · 守捉制 · 租庸調制 · 行道制度 · 都護府制 · 羁縻政策 · 房谋杜断 · 經營西域 · 文成公主入藏 · 冯盎归唐 · 市舶司 · 翰林院 · 永徽之治 · 文佳皇帝起事 · 律疏 · 唐灭百济之战(白江口之战)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唐灭高句丽之战 ·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 二聖並稱(天皇-天后) · 唐长安城 · 唐三彩 · 中亚方孔钱币(寶文錢制) · 雕版印刷术 · 唐代三夷教 · 武則天奪權 · 東突厥復國 · 徐敬业讨周 · 武周之治 ·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 渤海國興起 (鸿胪井) · 武舉制 · 神龙革命 · 三受降城 · 韦后之乱 · 景龍之變 · 唐隆政變 · 先天政變 · 开元盛世 · 节度使 · 募兵制 · 李楊專權 · 專任蕃將 · 怛罗斯战役(请讨大食表) · 南诏国興起中唐安史之亂 · 馬嵬驛兵變 · 藩鎮割據 · 唐蕃關係 · 唐蕃戰爭 · 裴度平淮西之乱 · 隴右十八州 · 兩稅法 · 海上丝绸之路 · 唐蕃清水之盟 · 八次出幸 · 泾原兵变 · 平涼劫盟 · 古文运动 · 贞元之盟 · 河朔三镇 · 宦官當權 · 永贞革新 · 永貞內禪 · 元和中興 · 飛錢 · 火藥發現 · 长庆会盟 · 青花晚唐甘露之變 · 牛李党争 · 會昌滅佛 · 會昌中興 · 大中之治 · 归义军 · 唐诏之战 · 唐末民變 · 庞勋之变 · 黃巢之亂 · 昭宗遇弑 · 白馬之禍專門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經濟 · 文化 · 樂舞 · 科技 · 君主 · 區劃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2002年首批64件(组)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出土陶灶
红山文化女神像
陶鹰鼎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良渚出土玉琮王
商
大玉戈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嵌绿松石象牙杯
后母戊鼎
青铜神树
西周
晋侯苏钟
太保鼎
大克鼎
大盂鼎
淳化大鼎
利簋
虢季子白盘
墙盘
何尊
春秋
淅川出土铜禁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战国
水晶杯
铸客大铜鼎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青铜尊盘
彩漆木雕小座屏
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铁足铜鼎
秦铜车马西汉
長信宮燈
茂陵石雕
铜屏风构件5件
齐王墓青铜方镜
角形玉杯(南越国)
刘胜金缕玉衣
直裾素紗褝衣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东汉
摇钱树
铜奔马
“五星出东方”护膊(东汉末至魏晋)
三国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孙吴)
十六国鸭形玻璃注(北燕)南朝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北朝
红地云珠日天锦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
唐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兽首玛瑙杯
景云铜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八重宝函
铜浮屠
涅槃變相碑
常阳太尊石像
西夏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明凤冠2012年第二批37件(组)晋
陆机《平复帖》卷
王珣《伯远帖》卷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韩滉《五牛图》卷
怀素《苦筍帖》卷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欧阳询《梦奠帖》卷
孙位《高逸图》卷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国诠书《善见律》卷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五代
董源《山口待渡图》卷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胡瓌《卓歇图》卷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王齐翰《勘书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宋
蔡襄《自书诗》卷
韩琦《行楷信札卷》卷
黄庭坚《诸上座》卷
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林逋《自书诗》卷
米芾《苕溪诗》卷
祁序《江山牧放图》卷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文彦博《三帖卷》
张择端《清明上河圖》卷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2013年第三批94件(组)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仰韶文化彩陶人形双系瓶
大汶口文化彩陶八角星纹豆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夏
七孔玉刀
商
子龙鼎
四羊方尊
龙纹兕觥
大禾方鼎
铜立人像
商太阳神鸟金箔片
三星堆金杖
西周
天亡簋
伯矩鬲
晋侯鸟尊
㝬簋
逨盘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春秋
越王勾践剑
战国
商鞅方升
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石鼓(1组10只)
战国简《金縢》
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秦
秦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
秦简《数》
汉
诅盟场面贮贝器
彩绘人物车马镜
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汉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三国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
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釦耳杯(2件)
晋
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神兽纹玉樽
北朝
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北朝方格兽纹锦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隋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绿玻璃盖罐
隋绿玻璃小瓶
唐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五代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宋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官窑弦纹瓶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官窑贯耳尊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宝幢(含木函)
北宋灵鹫纹锦袍
北宋刻开宝藏本《阿惟越致经》(1卷)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元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明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